鹏城七月,漫步大沙河,水清岸绿,赛艇竞渡;行船于深圳河,鱼翔浅底,碧波荡漾 …… 宛若一幅渐次展开的城市画卷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》发布 2019-2020 年度 " 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" 榜单,深圳位列榜单。其中,深圳水环境和空气质量等指标得分较为领先。深晚记者在市生态环境局采访时获悉,2020 年上半年,深圳五大河流水质全面达标,全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;深圳上半年 PM2.5 平均浓度为 18.5 微克 / 立方米,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水平;深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 168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," 碧水共蓝天一色 " 的新画卷正在鹏城大地徐徐展开。
上半年深圳空气质量全国排名第四
有一种蓝叫 " 深圳蓝 ",这是一种通透清澈的蓝,从莲花山公园眺望远处,蓝天白云尽收眼底;从深圳湾放眼望去,海天相连,浑然一体。在深圳,几乎每个市民的手机里,都拍摄过深圳天蓝地绿的靓丽风景。如今," 深圳蓝 " 已然成为市民引以为傲的城市标签。
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,近年来,深圳推出了一系列全国领先的治理措施:
率先在全国实现公交车、出租车 100% 纯电动化,率先推动泥头车纯电动化,率先实施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,加大大气污染治理。与此同时,深圳还坚持以优质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,分别在电厂治理升级改造、VOC 治理(挥发性有机化合物)、船舶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创新治理。
随着一系列大气质量提升、环境治理工程的不断落实,深圳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。市生态环境局向深晚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,2019 年,深圳 PM2.5 平均浓度降至 24 微克 / 立方米,自 2006 年有监测数据以来,首次达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。2020 年上半年,深圳 PM2.5 累计平均浓度为 18.5 微克 / 立方米,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水平;深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 168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,继续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。今年 6 月,深圳 PM2.5 浓度均值仅为 7.5 微克 / 立方米,创历史同期水平新低。
五大河流水质全面达标且均值达 IV 类及以上
" 污染在水里,根源在岸上。" 与大气环境治理思路异曲同工,近年来,深圳还着力改善水环境。近日,深晚记者走访深圳河发现,今年以来,深圳河流域出现了基围虾、黑脸琵鹭等暗示着生态环境变好的 " 指示性生物 "。昔日 " 黑臭 " 水体不见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水和沿岸葱郁的绿植。
"2007 年我第一次到深圳河调研,河里除了漂浮物,看不到任何生物,河水又黑又臭。" 市人大代表李继朝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,去年,他到深圳河调研发现,河岸边已闻不到一点臭味。" 不仅臭味消失了,河里还游弋着许多小鱼,这以前是不敢想象的。" 李继朝说。
深圳河是深圳治水的缩影。深晚记者采访获悉,曾经深圳五大河流水质均为劣 V 类,如今经过治理,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情况持续向好。市生态环境局向深晚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市河流水质持续明显改善,五大河流水质全面达标,且上半年均值全部达到地表水 IV 类及以上。其中,国考断面茅洲河共和村水质达地表水 IV 类,创 1992 年以来最好水平;深圳河口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,创 1982 年以来最好水平。
民间环保力量助力生态环境向好发展
一份份亮眼成绩单,彰显着生态文明之路蕴藏的强大生命力,更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之路在新时代迸发出的强大力量。
今年已经退休的蔡桂是一名 " 民间河长 ",自 2015 年履职以来,她每年都沿着深圳河道,徒步五六个小时进行 " 巡河 ",记录河流的实时情况并向相关部门及时反馈。蔡桂说,经过治理后,深圳河最直观的改变是臭味消失了,河水清澈了,周边空气也清新了。
河流水质的改善,离不开整个生态系统的向好发展。" 近年来,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,深圳各类生态指标显著提升。只有整个生态系统得到充分保护,河流才能真正实现‘绿水长流’。" 蔡桂说。
长期关注深圳环保事业的化学教师刘蕾认为,除了政府的顶层设计,市民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庞大的 " 民间力量 " 亦是深圳生态环境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。" 深圳有很多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志愿者团体,能够更快、更专业地发现隐患,及时、高效地协助政府解决问题。" 她希望,深圳有更多的民间环保志愿者参与,共同守护碧水蓝天。(来源:深圳晚报)